• 当前位置:首页 韩国剧 荆棘鸟

    荆棘鸟

    评分:
    0.0很差

    分类:韩国剧韩国2011

    主演:韩惠珍,朱相昱,金敏贞,徐道营 

    导演:金钟昌 

    猜你喜欢

     剧照

    荆棘鸟 剧照 NO.1荆棘鸟 剧照 NO.2荆棘鸟 剧照 NO.3荆棘鸟 剧照 NO.4荆棘鸟 剧照 NO.5荆棘鸟 剧照 NO.6荆棘鸟 剧照 NO.16荆棘鸟 剧照 NO.17荆棘鸟 剧照 NO.18荆棘鸟 剧照 NO.19荆棘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由《AIR CITY》编剧李善熙作家和《玫瑰色人生》的金钟昌导演携手制作,讲述了命运般相遇的韩宥京和徐静恩这两个女人艰难的人生中,充满感动的故事。韩惠珍将饰演为了摆脱命运桎梏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忍女人徐静恩,金敏贞则是兼具美貌和实力的电影制作公司社长韩宥京。朱相旭将饰演财阀家庶子李英祖的角色,剧中李英祖是在东大门市场经营服装店的年轻事业家。

     长篇影评

     1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2009-09-30 22:25:09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能找到那棵刺痛自己并促使自己唱出最美歌声刺树的荆棘鸟是幸福的……上帝是拉尔夫的荆棘树,他对立志继承他衣钵的儿子(当然他并不知道这个秘密)说做教士一直是他天生的使命而不是礼物;而拉尔夫则是梅吉的荆棘树,她无力抗拒也不可逃避的宿命。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理由高尚到可以去伤害一个人的心。”

        爱极了那些诚实、深邃而又充满了爱的灵魂。只要是真爱,就是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都体现得十分真切而终究归于美好。包括最后“除了一具丑陋衰老肉身,空留无用智慧,而心依旧年轻”的卡森太太身上都体现了动人心魄的爱。

        这是一个从容不迫不急不徐娓娓道来的故事,一个过程以及结局都足够完美的故事。里面的上帝真的已经足够仁慈,我相信他已经尽够全力来满足每一个心底最深的愿望甚至欲望。不仅实现了拉尔夫野心与爱欲的双重欲望,让梅吉成功战胜了拉尔夫心中的上帝,得到了拉尔夫的深情挚爱,还收获了一个丰硕完美的爱情果实。不只是两位男女主人公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他所有配角的刻画也均生动立体,卡森太太、梅吉的父亲、母亲、哥哥、丈夫、女儿、女婿、儿子、两位倾力相助的好朋友(夫妻),以及那位睿智的红衣主教……一部有宽度有厚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经典大片,难怪多年来都未曾被重拍。


        成功地打败了上帝……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有多么大成就感的一件事啊。


        如果一个女人肯在确定知道不会有父亲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生下并倾力养育一个孩子,我只同意一个理由,那就是值得的爱。

        他值得,因而她幸福。

     2 ) 一个比较,个人偏好

    和它比起来,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没有思考深度——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精美描写而已,没有对生命的探究,没有对信仰的拷问,更没有看到任何自我救赎的尝试。——倾力描写一种堕落的喜好而已。 徐静蕾翻拍的,就更没有意思了,连形式的精美都没有了。
    我想它至少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种抱负伟大到可以为之去伤一个人的心”,还有女主角梅格最后对朱丝婷说的,“一盏灯灭了,我们都会很伤心,可如果你好好地去追寻自己的生活,你的那盏灯还可以继续点亮下去,给我们带来希望。”

     3 ) 再谈拉尔夫(一)关于信仰

    在进入主题前,先说一点其他的

    《荆棘鸟》这部书,被一些人誉为澳大利亚版的“飘”,当然,关于这个问题,各位读者看官可以见仁见智。我本人相对来讲更喜欢《荆棘鸟》的故事(也许和我个人的信仰背景以及情感偏好有关),不过更加喜欢《飘》的语言(Colleen McCullough女士的遣词造句还是稍显累赘了点)。另外,个人的拙见,私以为《飘》的灵魂,应该还是斯嘉丽,而《荆棘鸟》的灵魂,还是拉尔夫

    另外说明一下,本文谈论的拉尔夫,其实还是以Richard Chamberlain饰演的拉尔夫为主。这部迷你剧看得我心潮起伏,被张伯伦的演技和神韵深深打动,所以探讨这个角色的时候,很难脱离电视剧里面那个经典的形象。

    拉尔夫这个人物的形象很丰满,很复杂,一篇说不完,所以姑且先谈第一部分,他的信仰。

    以下分割线


    在写这个影评的时候,我也看了很多短评(包括油管和其他外国网站上的评论),大多数人还是把这个故事看成一个魅力野心男和痴情坚强女的爱情故事。后来我在油管上搜了一下本片拉尔夫的扮演者Richard Chamberlain晚年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个访谈。张伯伦说:”一个人如果是被撕裂成两半,已经很痛苦。拉尔夫这个人,是被撕成三瓣(torn In three ways)。首先,他真的爱神;第二,他被罗马天主教会的power (这个词我觉得单纯翻译成权利不恰当)深深吸引;第三,他是真的爱Maggie,这是一种真正的灵魂之爱……”

    很有意思。因为大多数对拉尔夫的评论,会把第一和第二点混为一谈。的确,拉尔夫这个人有雄心,或者说野心(反正英文都是ambition, 看各位怎么理解了)。以拉尔夫的才华、心智、魅力,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可以选择从政、治学、从商,相信很大可能也会出人头地,步步高升,为什么一定要做教士?做教士,需要发“圣誓”,也就是把自己完全献给上帝(这里又涉及到天主教和新教中有关“神父”和“牧师”的问题,下文再慢慢说)

    拉尔夫这个人,是真的有圣灵同在的人。无论当初他立下誓言要当教士是在何种情形下所做的决定,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圣灵的感动和呼召。在看片子的时候我其实常常注意到拉尔夫祷告以及在圣殿跪下的身影,安静、敬虔、美丽,那是与一种与神同在的真正的喜乐(有宗教体验的人可能会更加理解)

    第三集开头那一段拉尔夫来到教堂的特写,我非常喜欢。看动态可能更美。

    拉尔夫来到教堂,在胸前划十字

    听到唱诗班的圣乐
    仰望教堂的穹顶
    凝望圣像
    跪下祷告

    这一组镜头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因为张伯伦的神情气韵,显得拉尔夫特别美。

    另外,其实第一集里面,拉尔夫和弗兰克的对话,对理解这个人物非常关键。桀骜不驯的Frank问他,你为什么要当教士。拉尔夫这样回答:

    我觉得他是真心的。至于上帝的爱,是如何塑造人的生命,改变历史的进程,这是一个大话题,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

    但是拉尔夫的问题和纠结在于,他要把上帝的爱和世俗的爱完全割裂开来(或者说,这是天主教在神职人员侍奉上一直面临的纠结和问题)之前豆瓣上有一位OLIVE童鞋的评论其实写得非常好: "拉尔夫的拧巴和痛苦之处在于,非要否认这是普通男人的爱,因此要将其中的肉欲成分全部去掉,硬生生塞进“精神之爱”的范畴——这简直是当自己是上帝了(这是大罪,这是骄傲)" //movie.douban.com/review/7364215/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拉尔夫的问题,恐怕也是天主教本身的问题。

    扯点远的,作为一个protestant, 我其实非常喜欢天主教的建筑、仪式、音乐,但是对天主教在神职人员上的做法持相当的保留态度。可能是由于我国的无神论背景,很多人可能把天主教新教混为一谈,影评中也有很多人认为侍奉神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弃绝正常的俗世情感,特别是男女之爱。这其实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不现实的,也未必就是上帝的旨意。鄙人非天主教徒,不知道天主教的玫瑰经、旁经等经典教导如何,但是就基督教圣经的教导而言,其实并没有要求全职侍奉上帝的人员都要独身。在创世纪的开篇几章,上帝就说“那人(即亚当)独居不好”,需要给他再造一个配偶。”即便是旧约中“将一生奉献给上帝”的祭司,也是可以娶妻生子(参见撒母耳记)。新约中使徒保罗在哥林多书中提到独身的问题,也提到“与其欲火攻心,倒不如嫁娶为妙” (林前7:9)——而且这条主要还是针对鳏夫寡妇再婚的。

    那么这世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完全抛弃世俗情爱,完全献上给上帝呢?当然有,但是这种独身的能力,其实是上帝给一些人特殊的恩赐(参见新约哥林多前书保罗的论述),世上的确是有一些人,极少人,在神那里已经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不再需要世俗的男女之情。但是上帝不是要求每个愿意侍奉祂的人都必须如此。相反,上帝看重婚姻,也祝福爱情(参见旧约的雅歌)——所以,我一直对天主教神职人员禁欲主义的要求有点困惑;要知道,基督教新教的牧师是可以结婚的,而且婚姻幸福还是给神作美好的见证。

    但是,拉尔夫是个天主教徒。或许有很多读者观众会问,那他为什么不改宗呢?从天主教改信新教,从Priest 改成Pastor,Belief and wife, problem solved. 这个问题,我们无法苛求他什么,改宗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大事,也许他的爱尔兰背景,他的家族传承,已经给他打上了深深的天主教烙印。当然,如果拉尔夫改信新教,也许就没有这么缠绵悱恻的故事了……

    拉尔夫是伪君子么?是的,他的确有虚伪的一面,但是他的内涵,比一个虚伪野心男要广阔得多。从某种角度来讲,拉尔夫的人生路,有点像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他的ambition,一方面的确是野心,但是也包含了一部分社会责任(请参照上图他和FRANK的对话,以及书中他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在老玛丽抛出那1300万英镑的大杀器之前,他几乎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了。不得不承认,老玛丽太了解他,眼光太毒辣。其实这1300万,从结果上来看,克利里一家可能没有损失太多(以老克利里那种简单的天性,1300万的财产直接给他,也许还会引来很多垂涎肥肉的饿狼,拉尔夫的确是把这一家都照拂得很好),但是这1300W的确像一把利刃一下剖开了拉尔夫的内心。对神完全的谦卑和顺服,是一个信徒最难操练的品质,1300W不仅仅是钱,更代表着他走出那块偏僻的土地,迈向更广阔世界,施展才华、梦想和抱负的可能性。在他当时的人生阶段,要他做出放弃这一切的决定,挑战的确有点大。

    拉尔夫有他的虚伪和软弱,但是我并不讨厌他。不少读者会觉得这个人又当**又立**,卑鄙如红与黑中的于连。也许是我自己的信仰背景,我可能比较理解拉尔夫这个人物的纠结和挣扎。他的儿子戴恩,有时候看上去更加像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像祭祀台上的一根洁白的蜡烛。但是拉尔夫更像是一个真正的人,他的阿喀琉斯之踵,他的多面性(包括虚伪),倒是丰富了这个人物的层次,让他成为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顺便说一点,我其实觉得这部作品的核心宗教观有点自相矛盾。Maggie的形象和观点,应该是作者本人观点最直接的投射。作者一方面借着拉尔夫的口,说Maggie一生都在和上帝抗争,用同情的笔调,描写Maggie只能从上帝那里“偷来拉尔夫的一部分”,上帝在她眼中,应该是一个冷酷威严的形象,是爱和人性的对立面。但另一方面,作者却又借着红衣主教的口,告诉拉尔夫,只有正视自己作为“人”的情感,才能真正学会侍奉神。并通过临终前“大彻大悟””的拉尔夫,称Maggie比他更接近神,因为她有能力去爱——有读者认为作者是新教徒,讽刺天主教。我不是很认同这一点。私以为作者应该是没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她自己对上帝的态度也非常摇摆不定,暧昧不清。所以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本书不像《飘》那么明朗,我也深以为然。无论是主题,还是人物,荆棘鸟其实很多时候都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但是从某种角度上又增加了这部作品的魅力。

     4 ) 荆棘鸟与希波吕托斯

    希波吕托斯崇尚独身而贞洁的阿耳忒弥斯女神,轻视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忒,因此遭受了被继母Phaedra迷恋的苦难,最终死于父亲的仇恨。剧集Ralph和Vittorio在雅典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希腊戏剧,从基督教的角度解读希波吕托斯是完全无辜的,但是古希腊人却认为他不肯去爱的高傲(或者说认为自己Beyond human love)是一种罪过,guilty for being too proud。Ralph和Meggie偷情后找到Vittorio忏悔时,“you went to the rose”,Vittorio却安慰他proud spirit被addressed了,不由得让人想起以前神父性侵女孩导致女孩堕胎后被主教安慰的反而是神父的新闻……据说影片系列在Easter复活节圣周release遭到了美国宗教团体的反对,认为会让人的心灵变得unholy和不坚定。

    Meggie和Ralph的感情线似乎从Meggie还是女童的时候就开始了。Mary Carson的潇洒、精明和敏感让人肃然起敬,基督在旷野被魔鬼诱惑,魔鬼爱基督还是恨基督?Mary Carson用ticket to Vatican诱惑Ralph,她老年压抑的欲望转化成了某种权力结构中操纵一切的病态行为。Ralph被诱惑了,抛弃了和Meggie在澳大利亚Drogheda牧场无忧无虑田园牧歌生活,从此在宗教体系之中一路高升。电影对宗教的处理是合格的,对Justine的改编也显得合情理得多,完美的年轻神父Dane的死亡依旧让人难过,Ralph抱着荆棘鸟的美梦终究死在澳大利亚遥远的牧场……私以为第一集是最好的,Mary Carson死后的剧情开始变得不那么appealing,可能是因为演员演得太有魅力了,以及女童Meggie和Ralph的对手戏更有神父在传递宗教普世慈爱的感觉,而非romantic love。

     5 ) 花絮

    看了一段对主创人员的采访,是2003年拍摄的,又看到了理查德·张伯伦。头发已经全白了,比《荆棘鸟》中稍胖一点,虽然身材还没有变形,但是完全像个老太太了。为什么隽美的男子年老后会变得像老太太呢,还没有外貌普通的男子耐看,是因为漂亮的男人都有些女人气质吗?真是耐人寻味。
    据说张伯伦是1934年出生的,那么,他出演《荆棘鸟》时已近五十岁,而接受采访时则近七十高龄了。采访中他精神状态很好,对这个角色的钟爱溢于言表,他眉飞色舞的回忆着拍摄花絮,对每一个参演的演员大加赞赏。其中他最推崇的就是扮演玛丽卡森的那个演员,说在剧中最难忘的一场戏就是玛丽卡森生日宴会后的两人分别前的那场,认为她表演得非常精彩。张伯伦说,barbara stanwyk在《荆棘鸟》中的角色可能是她出演的最後一个角色,而以这样精湛的演技完成自己的告别演出,真是令人赞叹……
    有一场戏,是拉尔夫淋雨后在大房子的前廊将湿透的衣服除下,当他全裸时,玛丽卡森出现在面前,二人有一段对手戏。实拍的时候,barbara stanwyk走出来,突然忘词了,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她一向都准备得很充分,从来没有忘词的现象。过了一会,barbara stanwyk才说:SORRY,我已经太久没有站在一个全裸的男人面前了……讲到这里,张伯伦笑成了一朵花,说道:我觉得这真是对我的赞美哈,居然使barbara stanwyk兴奋……
    在制片人的讲述中,我们得知这个剧本打算到澳洲实地拍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几乎所有拍摄场景都是在美国搭建的。场景完全符合要求,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澳洲特有的动物--袋鼠。于是他们租借了一只袋鼠,在实拍那天,天气非常炎热达到38度,可怜的动物蹦了一会就晕倒在地,大家连忙围过去对它进行抢救,好在袋鼠只是中暑了,喂了些水、休息了一会就恢复了。于是,我们终于看到剧中唯一的袋鼠。
    据说拍摄前夕有很多女演员前来试镜,争取梅吉这个角色,有金·贝辛格、珍·西摩尔、米切尔·菲佛等等,最终还是选择了现在这个演员。金·贝辛格肯定是不合适的,她太华丽,珍·西摩尔呢,又过于温婉,不知道米切尔·菲佛出演会怎样?会是一个怎样的梅吉?她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了。
    有趣的是,剧中扮演梅吉和卢克这一对怨侣的男女演员居然因为此剧结缘,后来结婚并有了三个孩子。

     6 ) The Thorn Birds

    《荆棘鸟》赏析
                  ——浅谈第二性与宗教
    原计划15年写的两篇影评或书评,并没有如期完成,计划就是记了又划的,最终的一片还是选修课的论文,发文之前又重新敲了一遍,之前的逻辑简直太TM混乱了,改完之后还是惨不忍睹,总之拿这个起个头,否则永远都不能再有下一篇了。果然还是得多读多练。写一写还是对读书效率和逻辑思维有点帮助的。没码完还能回来改么?
    内容摘要:就《荆棘鸟》小说中文版,及83版电视剧分析人物性格、女权主义和宗教思考。

    关键词:荆棘鸟,女权主义,人性,本我,自我,超我,自由意志,玛丽卡森,Ralph,Maggie。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梅吉问母亲:“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走错了的呢?”
    “一生下来”。菲答道。
    小说的最前面的章节,就引出了主角Maggie和母亲的这小段对话,菲的回答让人黯然。荆棘鸟的象征,也在几位主角的身上被印证,矛盾的纠葛,爱与命运的抗争,在爱面前,女主角也做出如同荆棘鸟一样的选择。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Maggie和神父Ralph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Ralph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Maggie。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这部作品被称为澳大利亚的《飘》,个人来看,这部作品比《飘》更为成功。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背景的构建还原上,都更为真实形象。而作者考琳麦卡洛的确不愧为继帕特利克•怀特之后的一位非常成功的澳大利亚作家。
    作为整部小说重要背景的德罗海达可谓是一个女权主义的象征,“除了受过高等教育、极有地位的女人而外,所有澳大利亚的女人都受过这种熏陶,认为她们多多少少算是她们男人的一项财产。”这样的男权文化对女人有了极大的束缚,而玛丽卡森这一形象则是对男权的极大反抗,再丧夫丧子之后,她获得了丈夫的财产甚至比丈夫更有钱,她的财力与社会地位使她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为了避免婚姻而成为男人的财产,她放弃了肉欲而玩起权势。而在此菲这个传统女人的形象则与玛丽卡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83版电视剧中,玛丽卡森来到菲在德罗海达的房子中与菲的一段对话使得整个对比更加鲜明。菲深爱着弗兰克的父亲,即便她也曾勇敢的去追逐自己内心所想,但不幸的被抛弃之后,她忍受命运的安排,嫁给了家世地位与修养都与自己不相匹配的帕迪。并一直恪守着传统妇人的准则,不辞辛劳的尽自己为人妻的义务与责任。在这种不幸中她度过了自己的半生。如果说玛丽卡森是女权主义的代表形象,菲则是男权主义下不幸的牺牲品。在最开始她就顺应了命运,她和Maggie的那两句简短的对话,就成了她悲剧一生的写照。
    小说并不是仅仅从女性的抗争中来凸显女权这一主题,在帕迪的死亡,斯图的死亡和Ralph的死亡中都有体现,帕迪和斯图死亡时心心恋恋的都是菲,而弗兰克在离家出走前挂念的也是菲和Maggie。Ralph在回到德罗海达去世的那一刻,他想的并非是上帝,而是Maggie。作为天主教徒的他们,都在生命的终结想到的是自己所爱的女人。这在男性的角度上又一次凸显除了女权主义的这一主题,女性并非一定需要依附于男性,男性也同样需要依附于女性。
    玛丽卡森则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在一开始的出场,就因其特殊的身份,而有了比其他女性更为独立自主的条件。她的丈夫去世,膝下又无儿女,因此成了丈夫财产和庄园的唯一继承者,经济上的独立和一定的社会地位,让她拥有追逐自己喜好的条件。她的存在仿佛就是要挑战男性话语权的单一性地位。其社会性别就渗透着“男性特征”“主动、经济独立、有竞争力和努力奋斗的精神”(Robbins:220)的痕迹。
    书中大胆的语言对这一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开篇她毫不忌讳的对老凯利神父的批判,咒骂他的灵魂烂掉。在拉尔夫提醒她作为一位天主教徒不应这般时,她依然坚持自己的说法。而后面她与拉尔夫的对话中,她的直言不讳又一次次表现出来,拆穿拉尔夫来到基兰勃的真正原因,最先看透Ralph和Maggie之间的感情,在这一切发展之前,她看得比谁都要更加透彻,以至于即便她在整部小说三分之一处就去世了,她的影响依然贯穿了整部小说,甚至说是她仿佛另一个“上帝”一般影响了男女主的命运。而这些都让玛丽卡森独立自主真实勇敢的女性主义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她的独立甚至让她连自己的死亡都要自己掌控。
    在小说中作者对玛丽卡森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她已经孀居了33个春秋,唯一的儿子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死去了。由于她在基兰搏的地位非同一般,因此她从来没考虑过她所熟识的几个雄心勃勃的男人向她作出的表示;作为迈克尔·卡森的未亡人,她是个无可争议的女人,但作为某人的妻子,她得把她对一切的控制权都交给了那个人。但玛丽·卡森对生活的想法并不是当个副手。因此,她发誓弃绝肉欲,宁愿玩权弄势。她会有个情夫,这是完全无可置疑的。因为就流言蜚语而言,基兰博就象根适合于传电的导线。但她既不通达人情也没有一般人的弱点。”
    这一段在更加客观的角度描述出了玛丽卡森独立的形象,也更加直接的表述了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玛丽卡森她愿放弃肉欲而玩弄权势。她不通情达理,事事都顺从自己的心意,也不让自己有弱点让他人抓住。作为基兰勃最有钱势的人她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作者本人出生在1937,这本书在1977年写成。这正值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发展至80年代),这次运动开始与美国,要求忽略女性附属于男性的这一观点。荆棘鸟的整部小说塑造的几位女性形象都可谓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从玛丽卡森,女主Maggie再到Maggie的女儿朱思婷,无一不有着鲜明的女权主义者的特征。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她们又在命运的掌控下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悲剧。
    玛丽卡恩在对于拉尔夫的爱上的专横与充满复仇与报复心理的行为固然让人心生憎恶,但她的独立自主也着实让人敬佩。在一个男权时代,她为了自己的所爱,主动去追求。而在她的出生背景下,玛丽卡森也可以说是靠着自己精明的头脑获得了现在的社会地位,相较于原本出生于贵族的菲,玛丽卡森可以说其女权主义形象更加鲜明,靠着自己的独立自主的争取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许她有着自己的不幸,为了社会地位与财富,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但她却依旧与命运做着抗争,去争取自己所爱。玛丽卡森复杂的人物形象,可谓是一部分代表了女权主义,又一部分仿佛是撒旦的化身,她从不压抑内心最原始的欲望,直白的表述着对Ralph的爱,印象最深的就是宴会结束后玛丽卡森在去世的前一晚和Ralph的那段对话与告白。"你错了。我爱过你。上帝,我是多么爱你呀!认为我的年龄能自然而然地排除这种爱吗?哦。德·布里克萨特神父,我告诉你一些情况吧。在这个蠢笨的身体之内,我依然是年轻的--我依然有感情,依然有愿望,依然有梦想,依然生气盎然;这些东西由于受到了我躯体的束缚而焦操难忍。衰老是我们那富于报复性的上帝加给我们的最厉害的报复。为什么他不让我们的思想也衰老呢?"她靠在椅子上,合起了双眼,愤怒地露出了牙齿。"当然,我将要下地狱的。但是,在我下地狱之前,我期望我能够有机会告诉上帝,他是个自私的、满腹恶意的、可怜地为信仰进行辩护的人!"
    在这里玛丽卡森的人物形象达到了顶峰,她内心的欲望毫无压制的爆发,这种不可达到的欲望催生出她内心中的仇恨与报复心理。她对Ralph的爱甚至可以让她与魔鬼交换灵魂。与此同时她也比所有人看得更加透彻,她仿佛看穿了Ralph的灵魂,导致其她的计谋最终影响了Ralph和Maggie的一生。
    她是书中撒旦的化身,她毫不掩饰的表达着自己对Ralph的爱,甚至在自己都要离开人间,即便坠入地狱也要对得不到的爱人进行报复。作者对玛丽卡森这一形象并非以一个完全的大反派的形象去塑造,相反这一复杂的人格正表现着她对于人本性的爱与同情。而主角Maggie,在我看来则是玛丽卡森和菲这两位形象的更加完美的结合体。如果说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来解构的话,玛丽卡森是本我,菲是自我,Maggie则是超我。玛丽卡森毫不克制人性中最原始欲望,或者用基督教的说法来说即人之原罪,而菲恪守着为人妻的准则,在社会伦理的道德约束下,一面一心幻想着少女时的那段爱情,一面尽着作为妻子的义务,造成了一生的不幸。Maggie,作为新一代的女性形象,在与上帝争夺Ralph的过程中,她付出了许多,即便她在得不到Ralph后选择了嫁给卢克,担当卢克把精力全部投在了田园工作中而把她当做附属品时,她坚定的带着孩子选择了离开。即便需要独立抚养自己的孩子她依然选择了离开。Ralph说她一辈子都在和上帝争斗,但同时她又仿佛更与上帝接近,因为无论命运怎么对待她,她依旧没有丢弃心中的爱,无论是对Ralph,还是对朱思婷和母亲菲。她勇敢的跟随自己的心,坚持“自由意志”,去追寻心中所爱,即便这份爱是被禁止的。最终还是换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即便没有完整的从上帝手中夺走Ralph,但却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部分。她也是可以说是有着新一代女权主义的特征。不屈服于命运和固有的社会条例,勇敢独立自主的追求自我。而朱思婷可谓是更加理想的新时代女性,她像叛逆,勇敢,自主,独立的性格一直贯穿在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整个生命当中。考琳麦卡洛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渐进而复杂的,也许都不那么完美,但在剧情一步步的推进下,每个角色都实现了自我救赎。也许和她的神经学背景有关,才能让她创作的人物如此真实复杂。
    这种渐进式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变化,也许正印证这当时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的运动和发展。
    有人评论《荆棘鸟》是一部爱情偶像剧式的小说,而我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可以超越像《傲慢与偏见》这一类的英国小说名著,她并非是玛丽苏式的傻白甜的女性童话式的自我意淫,反而更具现实化和真实性,并充满了女性的独立思考意识。也许受到了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的影响,小说中不断反思着女性作为客体的存在,不断否定,女性并非为男性的附属品,男性也并非是主体,她也并非为“他者”。女性依然能够实现超越性的,朱思婷这一角色的设定就是这种超越性的代表,她不仅实现爱情上的主动意识,并且也实现了社会地位上的主动与独立。
    笔者本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相反我对于女性有着某种诡异的歧视,好吧,我自己也是女性。记得二姨和她的小女儿的一段对话,妈妈还有好多事没做你先睡吧,表妹感叹道:“男人只管挣钱就行了,你们女人真苦,以后我也是这样。”




    关于Ralph这个角色的设定,离不开对于宗教的探讨。
    在第三章即拉尔夫最开始出场时与玛丽卡森的那段对话中,又说道,他坚持信仰的原因是上帝让他的灵魂充实,而在与Maggie相恋后的充实完完全全的取代甚至更好的取代了上帝带给他的充实。这种爱可以填充他内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上帝都无法到达的角落。
    有评论家曾认为作者塑造的Ralph的形象,是在讽刺教会的虚伪,赞颂人性与爱,Ralph爱的并非是上帝,而是教皇的权力。我不否定也并不赞同,的确作为一个男性很难不受到权力的诱惑。但相对于讽刺,作者更多的是想让人感知到Ralph这一形象的蜕变。
    也许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对人生感到迷茫,开始了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的自我本我超我问题的思考,在这时很多人都会开始寻求宗教或者哲学的帮助。Ralph也是如此,他也会感到迷茫,因为思考的更多,而更加感到迷茫与恐惧,恐惧灵魂的空洞,而从小的教育让他很早就接触到了宗教,上帝成了充实他灵魂的载体,他需要上帝,他需要这种充实这种安全感。而Maggie的出现,让他体会到了另一种灵魂的充实,这种充实是上帝都无法取代的。但在作为一个男人存在之前,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教士,这两者在Ralph看来是不可兼得的,而与Maggie的这段禁爱则被他视作上帝对自己信仰的考验,对自己信念的磨砺。这种矛盾最终造成了两个人悲剧性的命运。我们不知道Ralph与Maggie之间的爱情是人之原罪的肉欲,撒旦的考验,还是让人更加接近上帝的爱。但在Ralph要离开人世时他却说出,即便Maggie与上帝斗争了一辈子,即便遍体鳞伤,但她从未放弃心中的爱,也许Maggie比自己更加接近上帝。作者在这里又一次肯定了人性与爱的这一伟大命题。也正如Maggie所说难道上帝真的要惩罚一个去爱他人的人么,就因为爱就要让一个人下地狱么。那所谓的自由意志又成了什么呢?Ralph的一生也是一段自我救赎,不得不说在与Maggie的这段感情中也是他更加接近上帝了。从最开始的被放逐,到与玛丽卡森的那段如同撒旦引诱基督一般(马太福音 4:7),用财富和权力引诱他,再到与Maggie的仿佛是上帝对他肉欲的考验。然而在与Maggie的爱情中他放弃了对财富与权力的追逐,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上帝的爱,即便同时他也是爱着Maggie的。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信念更加坚定,即便带着对Maggie的不舍,他依旧选择了去侍奉上帝。这种自我救赎也让Ralph抛却人的种种原罪,让他比最开始更加接近上帝了。
    “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参考文献:
    [1][澳大利亚]考琳·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译林出版社,1998.
    [2] 黄伟珍.《荆棘鸟》中的玛丽·卡森形象的女性主义分析[J],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http://m.xuehuile.com/thesis/610b7c1f27194bdbb629627534c8d529.html
    [3]Robbins,Ruth.Literary Feminisms.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00.
    [4][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商务印书馆,1984.
    [5][法国]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6]圣经,马太福音.

     7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上帝不负卿

    说来也是颇有趣,第一次听说荆棘鸟是在小学时,从某本杂志上看到,那篇早已记不清是什么内容的文章里引用了荆棘鸟的说法,从那以后,荆棘鸟的故事一直念念不忘。
    很少看美剧,也没有读过原著。看剧的过程中偶尔会想到“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样用滥了的句子。
    故事从一个温暖的相遇开始,富有的老女人玛丽让弟弟一家来到自己的地盘给自己干活,许诺等自己死了以后遗产全给他们。神父前往车站迎接这一家子,挨着介绍完了一家后,从父亲背后探出一个瘦弱可爱的身影,抬头向神父微笑,从此神父沉入了这个眼眸再也无法自拔,这个名叫梅吉的女孩也就此开始了和神父拉尔夫纠缠爱恨的一生。
    我想没有几个人会不喜欢童年这个部分,拉尔夫一心想往上爬,没有人理解他,唯一理解她的玛丽却想通过金钱和权力诱惑他。梅吉作为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爹不疼妈不爱,妈妈眼里只有几个儿子特别是大哥弗兰克。两个人成为彼此生命里唯一的存在。
    拉尔夫送梅吉去上学,让她受教育。梅吉向拉尔夫倾诉心事。梅吉初潮来临以为自己要死了,拉尔夫一边尴尬一边耐心地向她解释男女的结合。梅吉天真地问他,我和你之间也可以这样吗?这些一个个桥段组成了梅吉童年美好的的回忆以及和拉尔夫之间的感情基础。我想我之所以不喜欢长大后的故事除了两个人的纠葛里掺杂了太多现实的因素,还因为两人的过去实在太过美好。还记得五月天有句歌词唱:难道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还有《杀手莱昂》里玛蒂娜问莱昂,是只有童年如此痛苦还是一直都是,莱昂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婶婶玛丽的最后一个生日上,梅吉以惊艳全场的方式出场,神父与别人说话都心不在焉,她何止惊艳了他这一瞬,她惊艳了他的整整一生。生日过后,玛丽去世,却留下了最后的杀手锏,在原本的遗嘱上新立了一份遗嘱,把所有财产留给教堂,由拉尔夫统管。逼迫拉尔夫在财产地位和梅吉之间做出了选择。律师都请求拉尔夫把新遗嘱撕碎给梅吉一家应得的一切,可拉尔夫没有,他果然如玛丽希望的那样,选择了名誉和地位。拉尔夫虔诚如一,可这并不代表他的身上不具备人性,这正是这个人物有趣的地方,既怀着忠于上帝的善良虔诚,又带着人性本身的贪婪和对爱欲的渴求。人性和神性在拉尔夫身上矛盾又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这也是他内心屡次挣扎的原因。如果拉尔夫是个干干脆脆的坏人,这个故事也就不会那么精彩了。
    拿了钱的拉尔夫成功混出头当了主教,而梅吉为了忘记拉尔夫选择和追求自己的工人奥尼尔结婚,离开从小长大并有着和拉尔夫美好回忆的故土去了昆士兰,可婚后生活并不如梅吉想象的那样美好,奥尼尔终日沉浸于工作很少陪伴在梅吉身边,也不关心她,仿佛还过着单身汉的生活。梅吉在好心的帕迪夫妇家做女仆,得到夫妇两人的照顾。梅吉为了挽回奥尼尔的心,设法让自己怀孕以为奥尼尔就会买房安定下来,没想到奥尼尔暴跳如雷,认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是个拖累,与梅吉大吵一架后离开。伤心过度的梅吉晕倒在地,孩子即将出生,却面临生产风险,危急时刻,拉尔夫赶到给了梅吉莫大的安慰,最终母女平安。
    拉尔夫一直珍藏着当初与梅吉分别时,梅吉拿在手中的玫瑰。他把它做成干花压在书里,却被上级看出他的心魔所在,劝他回去了结此事。那朵夹在书里的玫瑰让我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弗洛伦蒂诺在暮年送给费尔明娜的白玫瑰。一朵简简单单的白玫瑰,一生的爱和执念都在其中。
    我是在B站看的,虽然是好剧,弹幕却少得可怜,梅吉与奥尼尔结婚时,看见弹幕里有人吐槽梅吉在婚礼上还是穿着那条已经穿过好几次的粉色长裙,与其揣测是剧组太穷逼没钱给女主买结婚礼服我更宁愿相信是有意而为之,那条长裙是梅吉成年后第一次以“女人”的身份而不是“孩子”出现在拉尔夫面前,婚礼上穿这条长裙,除了要开始新的生活与这条象征少女时代的衣裙作别,也为了最后纪念与拉尔夫的曾经。
    当梅吉因为生产困难,丈夫又不在身边孤苦一人时,拉尔夫不经意间推门进来,看到那里的时候我差点都要哭了,这个人,最爱又无法得到的人,曾经贯穿了自己整个生命的人,与别人结婚就是为了躲避他,千方百计地想要忘记的这个人,在这种时刻,出现的,也还是这个人。
    相信许多人都听过人生而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可在我看来,最苦不过求不得,因为前面几种都可以用求不得来解释,求不得长生,求不得青春,求不得健康,求不得永恒,求不得与爱人长相守,求不得一知己,求不得大彻大悟。对他们两人来说,彼此就是对方的“求不得”,亦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得不到的从来矜贵,各自一生的追逐以有所得。
    生下孩子的梅吉在帕迪夫妇的建议和安排下外出旅行,期间仍然思念着拉尔夫。拉尔夫则无法忍受自己的心魔前来找到梅吉,两人度过了甜蜜的几天。荆棘鸟之于他们,何尝不是飞蛾扑火的另一种解释,就像明知道会死,可荆棘鸟仍然会把尖锐的荆棘刺进胸膛只为唱一支歌,飞蛾仍然会奋不顾身扑向那会让它焚烧得尸骨全无的火焰只为一丝火光,他们明明知道这是禁忌之恋仍然义无反顾地爱到忘我。
    有时候我也想吐槽拉尔夫和梅吉是自己作死,自作自受,拉尔夫无法允许自己深陷于是让梅吉结婚,梅吉为了忘记拉尔夫嫁给自己的追求者,哪里来那么多早知当初,根本没有那么多正确的选择,能做的就是让选择变成正确的。当看到拉尔夫为梅吉痛心,责问奥尼尔为何不好好对梅吉时,多想给他一拳把这个神父打倒在地告诉她,梅吉的今天你要负大责任。
    梅吉也是不作就不会死,本质来说,梅吉还是太过天真,先是天真地相信拉尔夫会抛弃做神父和自己,再来是天真地相信与奥尼尔结婚就会忘了拉尔夫,有了孩子就能让奥尼尔收心安定下来。
    世上到底有没有命运呢,应该是有的,一个人的本质不变,就算给他一百次机会回到过去,他还是会曲曲折折做出和当初相同的选择走上同样的道路。你告诉有的人,不要这样对你没好处,可在你看来很容易简单的事,人家因为各种局限就是做不到无法理解。或许我们有时候应该大骂一句:管他妈的。然后痛痛快快地做出选择,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短暂欢乐过后,拉尔夫再次离开了梅吉,再次回到了他选择的上帝怀抱,或者说再次回到了红色的权势之路中。回到昆士兰的梅吉穿着花裙,头上别着红花,抱着孩子去找奥尼尔,奥尼尔对梅吉的到来大为意外和恼火,梅吉狠狠地痛斥奥尼尔,不得不说,虽然我一直爱的都是小时候那个小天使梅吉,可此刻的梅吉是她婚后最美丽的一瞬,比她在婚礼上都还要美丽,毫无顾忌,勇敢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奥尼尔结婚是梅吉自己选择吃下的苦果,所以她亦勇敢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将孩子带回故乡,同时发现自己怀上了拉尔夫的孩子,梅吉带着甜蜜和苦痛隐瞒了这件事,除了早已看穿一切的母亲知晓。
    在这部剧的后半段,X年后这样的字幕时不时出现,除了能从拉尔夫日渐花白的头发和梅吉日渐苍老的面容看出时光飞逝,仿佛一切都还很慢很慢。
    梅吉抚养长大了大女儿朱思婷和二儿子也是她最爱的孩子戴恩。仿佛是宿命般,多年后重回故地的拉尔夫与戴恩一见如故,并促使戴恩说出自己也想成为神父的想法,梅吉再次受到打击却不得不接受事实,让拉尔夫带走梅吉。
    这剧里挺有意思的一处是拉尔夫是彻头彻尾的拥护宗教者,笃信上帝。以梅吉和梅吉母亲为代表的剧中女性却大都不相信上帝,并坚定说要与上帝安排的命运抗争。从头到尾,受苦的却大多是她们,莫非真的触怒了上帝,要给她们的命运带来痛苦的安排和报应。
    看似拉尔夫是胜利者,却不如说他是最光荣的失败者。戴恩跟随拉尔夫学习并如愿以偿正式通过考验向拉尔夫靠近中,可在一次意外中,拉尔夫为了救人不幸溺水身亡。在日日思念儿子并等待儿子回家过圣诞节的梅吉接到这个消息后反应得比所有人还平静,仿佛早已料到会如此。
    在葬礼上,拉尔夫为戴恩祈祷,此刻,他还不知道这个已经闭上双眼的逝者既是让他骄傲的学生也本该是最让他疼爱的孩子。
    葬礼过后,梅吉与拉尔夫私聊,梅吉向拉尔夫道出了她隐藏多年的秘密,“我得不到你的一切,只能用偷,可这个偷来的部分却是最好的,就是戴恩。戴恩,你和我的孩子。”说这话时,梅吉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居高临下地说出这番话,比起悲伤,更多的是报复的快意和骄傲。可我一点也不反感她此刻的盛气凌人。拉尔夫在巨大的震惊中悲痛到极点,向梅吉伸出手,梅吉却毅然决然地离开。此刻我脑内的歌曲是“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找回来~~~~。”
    写到这里,和梅吉一样,已经无所谓上帝,无所谓胜利失败了,因为,太累太倦了。
    一直不得梅吉疼爱的大女儿朱思婷认为是自己害死了戴恩,要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爱人留在这里陪伴母亲一生赎罪,梅吉不认为是朱思婷的错却不愿意说出口,梅吉此处打脸啪啪啪。记得小时候,梅吉因为得不到母亲的爱在草丛中哭泣,拉尔夫来安慰她时,她坚定地说:“要是我有自己的孩子,我绝对平等地爱他们每一个。”可梅吉是怎么做的呢,她把爱毫不吝啬地给了戴恩,却懒于给予女儿朱思婷,重复地走上了当初母亲的老路。
    剧中母亲开导梅吉这段也挺精彩,打开了女儿多年的心结,母女彼此原谅和理解。梅吉也因此勇敢地向朱思婷讲起往事,让朱思婷心绪开朗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爱情。
    最后,朱思婷的爱人来告诉梅吉拉尔夫身体状况很不好,梅吉在花园里找到拉尔夫,两人絮絮叨叨地说话,没有人比对方更了解自己,也没有谁比对方更爱自己,梅吉选择原谅拉尔夫,对他们来说,他们其实从未恨过对方。梅吉大概就是拉尔夫心中荆棘鸟的化身,用生命换来唱一支歌然后在这首歌上诞生唱歌最动听的鸟儿,用一生青春美好来爱一个人然后在时光的灰烬上换来此生不悔。生命最后一刻说什么呢,聊聊天就好了,随便说说什么,只要你在身边,那些海誓山盟动听的情话有哪一句比得上此刻你在这里,我在这里。梅吉蹲下来,头靠在拉尔夫腿上,好像一切回到原点,她还是他的小女孩,他就是她的世界,拉尔夫轻轻把手抚上梅吉的头,两人慢慢地说话,可是聊着聊着啊,拉尔夫的头慢慢垂了下去,手也掉了下去,梅吉的眼泪流淌,站起身把拉尔夫抱在怀中,头枕在他的肩,脸庞贴着他的脖颈,摩挲缠绵。
    故事结束了,故事很精彩。
    一片白茫茫里面,让情痴一洗恨怨。今世若无权惦念,迟一点,天上见。

     短评

    你爱我,爱上帝,但你更爱金钱、地位和权利

    3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力荐

    名著改编算是电视剧吧。。剧情和纠结。。又是宗教虚伪和爱情的故事。。喜欢男主角有气质。。

    8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毕竟是几十年前的电视剧了,在效果上还是不能和现在比的,个人觉得,里头的男男女女都不够靓,感觉粗糙,不过,说到底,还是有原著的厚实底子在撑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看来,剧本还是关乎生死的。

    11分钟前
    • 约翰雷
    • 推荐

    少女初潮那段……慈爱的神父你你你 >////////< 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 w 张伯伦还演过《三个火枪手》里的阿拉米斯呢 >< 可惜生活中的他是Gay TT 他演大反派功力也了得~~

    15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力荐

    情窦初开的年纪看的这部剧,一次次希望男女主不要再分离,一次次的他们走不到一起。拉尔夫神父穿着修长的袍子美若神祇,少女麦琪是那般明媚艳丽,渐渐被时光煎熬,被不能相守的爱折磨的心力交瘁,情深缘浅,人间悲剧。

    20分钟前
    • 晴夜聆枫
    • 力荐

    1. MAGGIE就是荆棘鸟吧,为了一个信念,矢志不渝。2. 女人要有财产,这样MAGGIE就可以像她姑姑那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生活。其实这里面最酷的就是她姑姑,澳洲最富有的女人。3. 男主和女主演员我认为都很好,都非常高贵,让人代入感很强。4. 老片子真的可以看了,好像时空穿梭。

    2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男主角长得很狗血

    23分钟前
    • 意闲
    • 还行

    大概是高中的时候在中央八套看的。当时很着迷。

    27分钟前
    • frank1127
    • 推荐

    最诱惑的制服不是机长不是纳粹军装,而是神父的黑长袍!禁欲气质太勾人啦!小时候最喜欢的爱情故事,初中就看过几遍了,剧里芭芭拉斯坦威克真惊艳啊,老了也很美。

    28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还行

    是彼时宗教圈囿了人的意志,还是人心中的良善总需要时间来砥砺。当Richard Chamberlain在断背山上微笑,我还是无法忘记他如沐圣光的纯净高贵。一语成谶,那么让我双手合十,仅仅供奉自己心中那来源于一切善与美的精神洁癖。罢了,也想歌唱,像一只胸膛带刺,却从未放弃的,荆棘鸟。

    3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小时候就很喜欢这本书,偶然发现这个电视剧很开心,演员的气质基本上和想象中的一样~

    33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力荐

    怎么突然间一看 是83年的?…… 呃 亏我还看了好几遍的。。

    38分钟前
    • scarllet
    • 力荐

    I believe I've waited too long and have too many things to say to this show. ... any why doesn't Gone With the Wind take on a mini?

    39分钟前
    • 闻人林
    • 推荐

    不记得什么时间看的,拍出了原著的情感。

    40分钟前
    • 石头星
    • 推荐

    最爱的剧之一,每年都要挑时间重温这部剧和原著小说。chamberlain 外表儒雅、权势执着、内心挣扎的Ralph神父完全符合我对小说中的幻想。对爱的一见倾心,Ralph既想拥有却又在每次初限时极力躲藏,同时毫不隐瞒自己的醋意,他只能在现实与伪装中游走。Maggie对爱的执着追求,放弃也躲不过重拾的必然,独自隐忍守护秘密,终于击碎Ralph的面具后又扶于他膝抚慰他的心灵。为了爱,两位眼神尽是爱与恨的挣扎

    44分钟前
    • AL包子
    • 力荐

    演Meggy的演员真的很漂亮,就是声音太粗了……小Meggy太漂亮了!!这两个演员都哪儿找的啊……不过小Meggy刚一出场的时候我是心一沉,因为之前一直期待着那种很美丽的介于金色和红色之间的头发的颜色,没想到她的头发是黑色的……当时晕死……张伯伦真的很有气质的说。话说绝望主妇里面他还客串过一集,一出场立刻惊艳……话说他在里面还是演个gay,无语……音乐巨好听!!不过我也是看了六集就放弃了(我看的是被分割成八集的版本),原因也是因为男女主角的爱情暂时告一段落了。

    46分钟前
    • Moss大妖
    • 推荐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50分钟前
    • 力荐

    终于看完了,梅吉真美啊,那么多人觉得他帅可我觉得拉尔夫像一只比目鱼一样!!!!为什么比比西不翻拍这个剧!!!

    52分钟前
    • 给我打钱
    • 力荐

    你永远不知道上天给你安排的命运会如何,有些事情看起来你可以选择,但实际上,你无论怎么选结局都一样

    55分钟前
    • winting
    • 力荐

    梅吉其实不是那只荆棘鸟 拉尔夫才是 梅吉是他所有的欲望和毁灭 以及永不停止飞行留下的血液

    58分钟前
    • 蛋白斯基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